1.有皮疹和藥物熱、靜脈炎、腹瀉、惡心、嘔吐、食欲不振等。
2.堿性磷酸酶或血清氨基轉(zhuǎn)移酶輕度升高,暫時性血尿素氮和肌酐升高等。
3.白細胞減少、酸性粒細胞增多或血小板減少少見。
4.偶見頭痛、麻木、呼吸困難和面部潮紅。
5.極少數(shù)病人可發(fā)生粘膜念珠菌病。
2.對診斷的干擾:應用本品的病人抗球蛋白(Coombs)試驗可出現(xiàn)陽性;孕婦產(chǎn)前應用本品,此反應可出現(xiàn)于新生兒。用硫酸銅法測定尿糖可呈假陽性。血清堿性磷酸酶、血尿素氮、丙氨酸氨基轉(zhuǎn)移酶、門冬氨酸氨基轉(zhuǎn)移酶或血清乳酸脫氫酶值可增高。
3.頭孢噻肟鈉1.05g約相當于1g頭孢噻肟,每1g頭孢噻肟鈉含鈉量約為2.2mmol(51mg)。1g頭孢噻肟溶于14ml滅菌注射用水形成等滲溶液。
4.配制肌內(nèi)注射液時,0.5g、1.0g或2.0g的頭孢噻肟分別加入2ml、3ml或5ml滅菌注射用水。供靜脈注射的溶液,加至少10~20ml滅菌注射用水于上述不同量的頭孢噻肟內(nèi),于5~10分鐘內(nèi)徐緩注入。靜脈滴注時,將靜脈注射液再用適當溶劑稀釋至100~500ml。肌內(nèi)注射劑量超過2g時,應分不同部位注射。
5.腎功能減退者應在減少劑量情況下慎用;有胃腸道疾病或腎功能減退者慎用。
6.本品與氨基糖甙類不可同瓶滴注。
7.本品快速靜脈注射(小于60秒)可能引起致命性心律紊亂。
8.大計量頭孢噻肟與強利尿劑(如呋塞米)合用可能影響腎功能,應注意腎功能變化。
9.應用頭孢噻肟可能引起假膜性腸炎。在應用過程中如發(fā)生腹瀉且懷疑為假膜性腸炎時。應立即停藥并予以甲硝唑口服,無效時考慮口服萬古霉素或去甲萬古霉素。
10.長期應用本品可能導致不敏感或耐藥菌的過度繁殖,需要嚴密觀察。一旦發(fā)生二重感染,需予以相應處理。
11.應用本品治療可能發(fā)生中性粒細胞減少及罕見的粒細胞缺乏癥,尤其是長期治療。因此,療程超過10者應監(jiān)測血常規(guī)。
12.本品對局部組織有刺激作用。在絕大多數(shù)病例中,改變注射部位即可解決血管周圍外滲。極個別情況下可能發(fā)生廣泛血管周圍外滲,并導致組織壞死,可能需要外科治療。
2.與氨基糖甙類抗生素聯(lián)合應用時,用藥期間應隨訪腎功能。
3.大劑量頭孢噻肟與強利尿藥聯(lián)合應用時,應注意腎功能變化。
4.頭孢噻肟可用氯化鈉注射液或葡萄糖液稀釋,但不能與碳酸氫鈉液混合。
5.與阿洛西林或美洛西林等合用,可使本品的總清除率降低,如兩者合用需適當減低劑量。
2.正常腦脊液中的藥物濃度很低;腦膜炎患者應用本品后,腦脊液中可達有效濃度。支氣管分泌物、中耳溢液、胸腔積液、膿胸膿液、腹水、膽囊壁、膽汁、骨組織中亦均可達有效濃度。本品可透過血-胎盤屏障進入胎兒血循環(huán),少量亦可進入乳汁。
3.白內(nèi)障病人靜脈注射 2g后,前房液中藥物濃度為0.3~2.3mg/L。蛋白結(jié)合率30%~50%。1/3~1/2的藥物在體內(nèi)代謝成為去乙酰頭孢噻肟(抗菌活性為頭孢噻肟的l/10)和其它無活性的代謝物。本品血消除半衰期(t1/2β)為1.5小時,老年人的t1/2β(2~2.5小時)較年輕人為長,腎功能不全者t1/2β可延長為14.6小時。約80%(74%~88%)的給藥量經(jīng)腎排泄,其中約50~60%為原形藥,10~20%為去乙酰頭孢噻肟,頭孢噻肟經(jīng)膽汁排泄的量甚少,約為給藥量的0.01%~0.1%。丙磺舒可使頭孢噻肟的腎清除減少5%,t1/2β延長45%。血液透析能將62.3%的藥物自體內(nèi)清除。腹膜透析對藥物的清除量很少。